作者:照片/江雯、文字/胡雨婷、编辑/刘蒙
转眼间,我院三下乡团队的旅途已经过半。在这段时间里,同学们通过与石城居民的深入交流,积极融入当地风俗,学习与体验了各种民间传统技艺——制作石城砚、手打肉丸、研磨豆腐。同学们徜徉在乡村美景中,感受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,渴望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。
石城砚
石城砚,以石中有花纹图案著称于世,清·曾兴仁《砚考》中誉之为“花蕊石”,因产于龙岗乡的黄石山又名“黄石”。石城砚被授予“国之宝·中国十大名砚”的称号。其砚石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。
在细致的讲解中,我们学习到石城砚制作技艺包括切料、相石、设计、围边、雕刻、开堂、打磨、上蜡、铭款、配匣等十道流程。另外江小坤还重点说明石城砚的技艺主要体现在设计与雕刻上,设计时,要认真审视砚石的纹理、色彩、图案,确定砚堂的位置,注重天然纹理与石色的提炼与利用,求其天趣自成。雕刻时,要顺着石纹方向倾斜45°下刀,在石纹密集处只需稍稍用力即可剥开石片等等。
石城肉丸
石城县是客家迁徙之地,人们为逃避中原战乱,饱受迁徙之苦,期盼着太平盛世,渴望举家团圆,永享安乐宁和,于是,就制作出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、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,那就是石城肉丸,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文化历史。石城肉丸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且很受欢迎的传统特色美食,也是石城客家人款待宾客的必上主菜。但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,石城肉丸制作技艺已基本被机械加工所替代。2010年6月,石城肉丸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讲解员向我们介绍道,肉丸的制作大致分为五个步骤,分别是选料,打料,擂料,配料,捏制,蒸煮。首先是“选料”,瘦肉多,韧性足的特点使猪后腿肉成为制作肉丸的首选食材;将瘦猪肉切成条状后立刻进行第二步“打料”,将备好的猪肉倒入料钵中,用料槌直力下捶,重捶夯肉,待猪肉受力挤压贴附四周将肉糜迅速拢在中间再继续捶打。讲述期间,讲解员还强调“要将猪后腿肉转变成细腻绵密的肉糜,力度起到决定性作用。”目测猪肉成糊状,加入少量清水,用料槌搅匀成稀肉糊状后,将料槌由底下往上在料钵中旋擂肉浆至水和肉混溶即可,这一步称为“擂料”。紧接着就可以开始“配料”,按照猪肉1:0.8的比例加入红薯粉,然后适量加入食盐等,用料槌由轻到重将槌打好的猪肉糊和红薯粉搅拌均匀,红薯粉饱吸水分黏性增强,使得肉糜更为紧实。前面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为肉丸的捏制打好基础,左手五指抓料往手心挤压,顺势从虎口中间挤出,一颗颗肉丸跃然眼前。捏满一筛子后即可进行烹饪,石城肉丸有蒸煮多种烹饪方法可凭个人喜好任意选择。
石城豆腐
古话说:“桌上一碗霉豆腐,净饭也会撑饱肚”。豆腐乳是我国流传数千年的民间美食,石城的霉豆腐更是家喻户晓,清晨就着腐乳喝一碗白粥,闲暇之余,炖一锅腐乳猪蹄,解腻又香浓,配上米饭,一天就完美了。石城霉豆腐,色红、质软,味香而辣,是客家人所喜爱的食品。每年立冬后,每家必做。2014年10月,石城霉豆腐制作技艺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根据讲解员的叙述,我们清楚地了解到:石城霉豆腐的制作要用到大豆(黄豆)、辣椒、盐、酒娘、茶油等。毋庸置疑,制作霉豆腐的第一步自然是制作豆腐,制作豆腐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:泡豆、磨浆、滤渣、煮浆、点卤、成型。在讲解员的指导下,我们积极参与了“磨浆”这一步骤。大家自觉分为两人一组,石磨不大,合力推磨很轻松。两人齐心协力,一个人边转边用勺子投喂黄豆,掺水少量慢磨,另一人协助推磨。大家一起劳动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共同体验民艺之乐,助力乡村振兴,绽放青春力量。
在过去的几天,同学们共同成长、共同进步,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剩下的几天集体时光,为乡村振兴奉献出更多的力量!